郑州繁华路段新设22台火车票自助售取票机
作者:张赫 来源:安琪史东 浏览: 【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25-04-05 17:04:11 评论数:
侯泉林也不止一次地在评审毕业论文、读文献时发现两者的混淆。
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2013年四川雅安地震等十余次重大灾害应急遥感监测数据和灾情评估信息的共享工作,也都由闫冬梅牵头协调完成,并为科技救灾入选中国科学院改革开放四十年40项标志性科技成果奠定了坚实的空间数据基础。从小就对数据格外感兴趣的闫冬梅,2000年考入了当时的中科院遥感应用研究所,攻读遥感图像处理博士研究生。
闫冬梅和来自中科院资源、环境、生物、生态等多学科的科研人员,历时半年着手调研分析了对地观测、野外台站、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安全以及大气海洋等多种数据资源现状,并进行趋势分析与预测,形成了数据共享工作的明细账,明确了专项5年汇聚17PB数据资源的目标,并基于台账基础,在中科院率先建立了科学数据管理年度工作计划。一张张全国遥感影像图,恰似一幅幅中国水墨丹青。肩扛国家责 奋斗在一线 无论是在科研一线还是在管理岗位,闫冬梅一直致力于数据共享工作,兢兢业业地扮演着数据管家的角色。其间,闫冬梅通过卫星遥感影像领略了地球之美。万事开头难,建立数据共享台账是立项之初专项总体组下达的第一项关于数据的任务。
作者:张哲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2/7/6 9:04:02 选择字号:小 中 大 搭建共享桥梁的地球大数据管家 ——记中科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闫冬梅 闫冬梅 中科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供图 ■张哲 科学大数据,是当今时代的战略性资源,是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了解了数据的精髓后,如何提高遥感数据的处理精度和效率、提高数据的精准服务能力,成为闫冬梅此后一直奋斗的目标。没有一个冬天不会过去,也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
自上海市第一批科研机构复工复产白名单发布以来,上海技物所先后组织5批次符合条件的职工返岗。科研保障说来简单,在特殊情况下实践起来却像在崎岖的山路间行走。同时该团队正在紧锣密鼓地为负责研制的多台红外探测载荷正样集成测试做最后冲刺。但想让一个常年保持紧张工作节奏的研究人员一下子闲下来,似乎是不可能的。
科研人员舍小家为大家,前往科研生产阵地,快速有序地冲上国家重大战略科研生产任务前线。两个月来共享酸甜苦辣,使他们成为一起吃过苦的亲密战友。
但30多人的团队分散在上海各个社区接受封控管理,职工召回是第一步要做的事。对这个团队来说,全面复工似乎与封控期的状态没有太多不同。怀里的小人像个大人一样问他:爸爸工作忙不忙?虽然颇感亏欠,但他回答孩子:忙是忙,科研任务耽误不起。这位居家隔离的有机所纪委委员、课题组组长,一边每天为社区绘制新版防疫地图、给小区邻居科普防疫常识。
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系统单位以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的使命担当,以共克时艰、只争朝夕的精神面貌,加快推动科研一线复工复产复研,平稳有序地推进复工复研复学各项工作,攻关不停,成果频出。5月31日24时刚过,他即驱车从上海嘉定赶回浦东的家中,50多公里的路程从未如此畅快而迫切。3天后设备返还时,另一位同事如法炮制。一套设备需要送至无锡焊接,但物流还未完全畅通,于是饶鹏在下午5点下班后,亲自驾车到无锡高速路段上一个约定好的服务区交接,返回家中时已经夜里11点多。
由于操作简单、可在样品现场原位完成,大幅提升了检测效率,现在这一方法已成为一线人员内控品质的常用方法。家里待久了,大家没有感到疲惫,反而更加精神,一个个铆足了劲儿
以前坐公共交通上下班的同事改为开车通勤,以尽快抵达岗位。回到家中,他抱着2岁的女儿两个小时也没舍得撒手。
重回人间烟火,大家的科研效率会不会受影响? 事实回答他,并不会。尽管如此,这个团队还是凭借对样品的全方位认知和对测试逻辑的精准掌控,仅用台秤就重建了一套新的测试方法,并连做了35个批次的产品测试,实现了按期交付。为保证科研进度,该团队超过80%的人员选择在工作岗位接受封控管理,分别有十多人留守在虹口和嘉定园区。截至5月底,在双园区有近700名职工在岗保障型号项目、有380余名研究生潜心致学。所里工作人员挨个儿给相关街道、居委会打电话,申请科研人员回岗。没有一个冬天不会过去,也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
几个小时后,他又准时复工,返回岗位。一边为已复工在岗的同事做统筹协调。
怀里的小人像个大人一样问他:爸爸工作忙不忙?虽然颇感亏欠,但他回答孩子:忙是忙,科研任务耽误不起。由于操作简单、可在样品现场原位完成,大幅提升了检测效率,现在这一方法已成为一线人员内控品质的常用方法。
比如,一组测试必须如期完成,而样品与测试设备却分隔两地。集体宿舍一般的工作生活,反倒提高了同事间的沟通效率,大家工作专心致志、心无旁骛。
杨军感慨,科学院人不就是这样吗?在科研工作面前,不是要我做,而是我要做。比如,电子学工程师黄茂潼依然会工作到凌晨一两点,选择在办公室的行军床甚至设备旁的睡袋中打个盹儿,工作和作息并没有多大区别。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系统单位以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的使命担当,以共克时艰、只争朝夕的精神面貌,加快推动科研一线复工复产复研,平稳有序地推进复工复研复学各项工作,攻关不停,成果频出。既然遥遥相望不能相聚,那就发展新的测试方法,且必须优于老方法全面复工后还要将前后数据衔接,新数据得通过老方法的盲评,才算合格有效。
符合条件复工的,还要办理一连串审批手续,完成周密的隔离、上岗流程,才能进入闭环管控。上海技物所供图 ■本报记者 张楠 停摆了近两个月的天马望远镜5月26日恢复了观测,参加了欧洲VLBI网(EVN)联测任务,获得VLBI相关处理结果。
但想让一个常年保持紧张工作节奏的研究人员一下子闲下来,似乎是不可能的。家里待久了,大家没有感到疲惫,反而更加精神,一个个铆足了劲儿。
他们克服重重困难,从家里走出来、从社区志愿者转为奔向岗位的逆行者赶早人,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书写着不平凡的故事。挡不住的创新脚步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以下简称有机所)研究员杨军课题组在停工一周左右后,被批准复工复研。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新型传感系统攻关突击队,为追赶因疫情等因素耽误的进度,采取交替试验方式,晚上和白天分拨开展外场试验,顺利完成了单体设备测试验证、互换测试验证和系统联调验证攻关任务。接到封控通知时,几项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已经到了冲刺阶段。这位居家隔离的有机所纪委委员、课题组组长,一边每天为社区绘制新版防疫地图、给小区邻居科普防疫常识。顺利交付首批4台(12只子模块)强子量能器用塑料闪烁体阵列样机、10万余只GE公司PET用BGO晶体元件 随着生产生活恢复正常秩序,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在沪16家研究所全面复工复研,全力以赴推进各类重点科研攻关任务进入加速跑模式。
《中国科学报》 (2022-06-27 第1版 要闻)。自6月1日上海全面恢复全市正常生产生活秩序以来,该团队已完成了2台载荷正样的交付,正积极参与整星试验工作。
数小时后,复工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上海技物所)的光机结构工程师卢晓明归心似箭。一套设备需要送至无锡焊接,但物流还未完全畅通,于是饶鹏在下午5点下班后,亲自驾车到无锡高速路段上一个约定好的服务区交接,返回家中时已经夜里11点多。
封控到来时,卢晓明与上海技物所低轨高灵敏红外探测载荷团队的同事逆行回所。复工的消息让团队负责人、上海技物所党委委员饶鹏心里打起了鼓。